二 我们不该把圣物给狗,或把我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免得它们用脚践踏珍珠,并且转过来撕裂我们——6节:
太 7:6 不要把圣物给狗,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免得它们用脚践踏珍珠,并且转过来撕裂你们。
在马太七章六节,“圣物”必是指客观的真理,那是属于神的;“你们的珍珠”必是指主观的经历,这是我们的。
引用经节
太 7:6 不要把圣物给狗,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免得它们用脚践踏珍珠,并且转过来撕裂你们。
狗没有蹄,也不反刍;猪虽分蹄,却不反刍;因此,二者都是不洁净的
——利十一27、7,参徒十1~15、28。
利 11:27 凡四足的走兽,用掌行走的,对你们是不洁净的;凡触着它们尸体的,必不洁净到晚上。
利 11:7 猪,因为分蹄,就是蹄裂两瓣,却不反刍,对你们就不洁净。
徒 10:1 在该撒利亚有一个人,名叫哥尼流,是那叫作义大利营的一个百夫长。
徒 10:2 他是个虔诚人,同全家都敬畏神,多多周济百姓,常常祈求神。
徒 10:3 有一天,约在午后三时,他在异象中,清楚看见神的一位使者来到他那里,对他说,哥尼流。
徒 10:4 哥尼流定睛看他,惊怕说,主啊,什么事?天使对他说,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,已经上达神面前,蒙记念了。
徒 10:5 现在你要打发人往约帕去,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;
徒 10:6 这人在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作客,房子就在海边。
徒 10:7 向他说话的天使走了以后,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仆,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,
徒 10:8 把这一切事都述说给他们听,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。
徒 10:9 第二天,他们行路将近那城的时候,约在正午,彼得上房顶去祷告。
徒 10:10 他觉得很饿,就想要吃。人正预备饭的时候,彼得魂游象外,
徒 10:11 看见天开了,有一器皿降下,好象一块大布,系着四角,缒在地上,
徒 10:12 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爬物,并天空的飞鸟。
徒 10:13 又有声音向他说,彼得,起来,宰了吃!
徒 10:14 彼得却说,主啊,绝对不可,因为一切凡俗并不洁之物,我从来没有吃过。
徒 10:15 第二次又有声音向他说,神所洁净的,你不可当作俗物。
徒 10:28 就对他们说,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族的人亲近来往,本是不合律例的,但神已经指示我,不要说任何人是凡俗或不洁的;
根据彼后二章十二节、十九至二十二节,腓立比三章二节所启示的,马太七章六节的“狗”和“猪”是指那些信奉宗教,却不洁净的人。
引用经节
彼后 2:12 但这些人好象没有理性的畜类,生来本性是为着被捉拿并毁坏的;他们毁谤所不晓得的事,正在败坏人的时候,自己必遭毁坏;
彼后 2:19 应许他们自由,自己却是败坏的奴仆,因为人被谁制伏,就是谁的奴仆。
彼后 2:20 倘若他们因认识主和救主耶稣基督,得以逃脱世上的污秽,却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,他们末后的景况,就比先前更不好了。
彼后 2:21 他们认识义路,竟转离所传授给他们神圣的诫命,倒不如不认识为妙。
彼后 2:22 俗语说得真对,狗所吐的,它转过来又吃;猪洗净了,又到泥里去滚。这话在他们身上发生了。
腓 3:2 你们要提防犬类,提防作恶的,提防妄自行割的。
太 7:6 不要把圣物给狗,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免得它们用脚践踏珍珠,并且转过来撕裂你们。
当我们和别人谈到真理和对基督宝贵的经历时,我们必须察知并断定,他们是否有度量接受我们所要分享的。
三 当我们接触人,与人相处时,我们必须求、寻找、叩门,好得着正确的路接触他们——7~8节,提前五1~2:
太 7:7 求,就给你们;寻找,就寻见;叩门,就给你们开门。
太 7:8 因为凡求的,就得着;寻找的,就寻见;叩门的,就给他开门。
提前 5:1 不可严责老年人,只要劝他如同父亲,劝青年人如同弟兄,
提前 5:2 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,用全般的纯洁,劝青年妇女如同姊妹。
太七6~8 不要把圣物给狗,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,免得它们用脚践踏珍珠,并且转过来撕裂你们。求,就给你们;寻找,就寻见;叩门,就给你们开门。因为凡求的,就得着;寻找的,就寻见;叩门的,就给他开门。
〔在太七6,〕“圣物”必是指客观的真理,那是属于神的;“你们的珍珠”必是指主观的经历,这是我们的。狗没有蹄,也不反刍;猪虽分蹄,却不反刍。因此,二者都是不洁净的(利十一27、7)。根据彼后二12、19~22,腓三2所启示的,太七6的“狗”和“猪”是指那些信奉宗教,却不洁净的人(马太福音生命读经,三二一页)。
太七6也与顾到别人有关。许多时候你看见某个真理、教训或亮光时,你就告诉别人,不管他们是“狗”,是“羊”,或是“狼”;你只顾自己兴奋的感觉。你也许说,“哦,我看见了关于召会生活的光!召会既荣耀又美妙!”你一兴奋,可能就把这点与不对的人分享。这就是把圣物给狗。当你要把圣物给别人时,你必须考虑到听话的人。你不该把圣物给狗,也不该把你的珍珠丢在猪前。当你和别人谈到圣物或真理,以及珍珠或经历时,你必须遵守顾到别人的原则。你必须断定别人能否接受你所要分享的。你也必须察知他能接受多少。换句话说,你和别人谈到属灵的事时,不要照着自己的感觉或愿望说;乃要照着他们能接受的度量对他们说。
你若顾到别人,就不会与每个人分享每件事,也不会向某些人作见证。这是国度子民待人的原则。……你待人会有智慧,考虑“狗”能接受什么,“猪”能领会什么。但你若兴奋到只顾自己,不顾别人,你就会陷入麻烦,甚至引起麻烦。过去我们有些青年人到别处去聚会,因为只顾自己的热心,就说了一些不智慧的话。他们是火热的,但因为他们没有顾到别人,徒然引起了麻烦。
国度子民必须是最有智慧的子民。每当我们接触别人时,我们应当晓得他们的热度,并且顾到他们的情形。我们应当行事得体,不该激怒狗咬我们,或者激怒猪攻击我们。他们可能会转过来撕裂我们。
七至八节……的意思是我们对待别人时,必须仰望天父。我们必须求祂,寻求祂,向祂叩门。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样作。但这些经文指明,我们在接触人,与人交往的时候,必须仰望主,说,“主,告诉我如何接触这些人。主,指示我如何对待他们。”有时候光求不够,我们必须寻找,甚至叩门。这指明接触人是严肃的事。绝不要以为这是微不足道的事。我们国度子民必须严肃的处理这事,绝不要轻率随便,或仅仅照着自己的感觉待人。我们对待别人,必须顾到别人。我们必须求一条路,寻找一条路,甚至为一条路叩属天的门。因此我们必须求、寻找、叩门;然后我们才会有正确的路接触人(马太福音生命读经,三二一至三二四页)。
参读:马太福音生命读经,第二十三篇。